战争只有细节,没有是非-- 《折弹专家》

《折弹专家》获得奥斯卡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电影成功地找到了电影的艺术虚构与内容真实性的平衡点。也就是说,电影表现了真实战争的心理感受,美国老兵看后称赞电影所描绘的大部分战争细节是非常准确的;同时,电影又能够合理地艺术化,使其符合观感心理。完全的写实拍摄会让观众觉得无趣味,完全的艺术化又会让人们觉得是在虚构。为了达到两者的平衡,这部电影突破了好莱坞影片惯常的模式。

好莱坞商业片的一个模式,就是留下悬念,埋下伏笔。也就是说,在情节演进的过程中,前面的情节要特意为后者留下点线索,让人大概预计故事会往哪个方向发展。比如,导演会选用一个看似多余的特写,或者在对话中穿插进一些关键字眼,将你的注意力放在这些多余的东西上,你就会去想,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肯定与这些东西有关。这就把电影的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电影紧凑而且逻辑分明。在《折弹专家》这部电影里,没有设置这些伏笔。电影自始至终,都让观众完全不知道情节将往哪里发展。这不正是战争给人的真正感受吗?战争中的士兵,是没有线索可以预知哪一天就会突然碰到自制炸弹而死亡。

好莱坞商业电影很注重节奏。比如说,电影上一个场景是紧张的马路飞车追逐,下一个场景往往就是一小段轻松的幽默或者不太紧张的情景。这样做是为了让观众喘息,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紧张的场面。这些电影情节反复调动着观众的情绪起伏,直到电影的高潮才结束。但是,在《折弹专家》里,导演故意不安排这些起伏。电影的开始和结束都一样的紧张,中间部分更没有给你喘息的机会:炸弹,随时都可能会爆炸,拆弹的人随时都会命归西天,让人感到窒息。导演这样安排,让观众感受战争那持续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息。

好莱坞战争商业片喜欢造英雄,进而或歌颂或反思战争的价值。这部电影则不然,它并不把立论放得那么高,它只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把折弹的物理的和心理的细节表现出来。影片只有细节,没有全景。普遍的战争片子,既有前线士兵,又有后方的政府,既有我方,又有敌方。这样是全景式的铺阵,而这部电影则故意不这样做。全景式的战争片既有娱乐性又似乎有一种思想深度,让观众对战争进行全方位的深层思考。但是,《折弹专家》没有这种故作深沉的思考,它并不引导价值判断。它只是将观众放到一个非常详细的战争细节里。如果普遍的战争片给你的是一整幅地图,让你进行战略的思考;这部电影就给你的是一个放大镜,让你看清楚地图的一个小角落,但不让你看整幅地图。只专注于细节这种特点或许是女性导演独有的视觉吧。这个视觉很特别,不落俗套。

《折弹专家》采用平白的摄影方式,全部采用手持的摄影,而且很少采用音乐渲染气氛,电影的背景声音大部分是战场的声响。这些特点,给人一种不加雕琢的感觉,增加了逼真感。这种写实主义风格可能会令观众觉得有点闷,但这并不影响影片的艺术性,影片的艺术价值在于那些非常细致的战争细节,给人耳目一新。

不足之处:故事有个别失真的地方。比如说,有些美国老兵指出,根据美军的惯例,不可能让三个士兵这样单薄的力量去一个小巷子里面持行任务的。再者,手持的拍摄方式使画面晃来晃去,让眼睁看了很不舒服。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其中有一个政治原因:奥斯卡需要把奖项发给女性导演,以显示奥斯卡的多元包容能力,此前从末有女性获得此奖。如果拿开这个政治原因,这部小制作的B级电影还能否获奖,那就很难说了。

 东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