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们日常生活中“看”的动作

我们都知道古罗马帝国鼎盛时期有一个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他独揽大权,南征北战。公元前47年,在Zela这个地方(现土耳其境内),他轻快地打败了劲敌旁托斯(Pontus),然后非常气势磅礴地说了一句话“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拉丁语”Veni, vidi, vici”)。这句话被后人反复地应用,可见这句话的感染力。在这句话里,为什么他要说“我看见”?说“我来了,我征服”,意思不就已经完整了吗?为什么要多了个“我看见”?用眼睛看,是人的五个感官功能之一。如果非要用身体的感官来强调凯旋的感受,那为什么不说“我闻到”(胜利的味道)或者“我听到”(胜利的欢呼)? 变成“我来了,我闻到,我征服”?这么说显然不行,只有“我看到”份量最重,缺少了它或换成别的说法,凯撒的话就少了威猛。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看到”变得如此之有力量?

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看, 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最基本的动作。我们早上起床, 拉开窗帘看外面的天空; 我们看报纸, 看电视;  我们走到街上, 我们看行人, 看小狗, 看亭台楼宇。看, 是停不了的动作, 只要眼睛一睁开, 我们就不停地看。“看”,是普普通通的动作,但是,在这篇文章里,我要审视“看”的过程, 要说明“看”并不普通。

看, 其实是很具有穿透力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看, 表面上就是为了获得视觉上的信息, 比如说, 这个苹果是绿带斑点的, 那个是白里透红的。但是, 看, 似乎并不仅仅满足于能摄取到的视觉内容。看, 更多时候是为了穿透被看的事物的表象去了解本质。比如说, 有一天我们在街上闲逛,街上迎面走来一个行人,我们简简单单地对她一瞥, 我们看到了她是穿着红裙子绿毛衣,然后我们继续走我们的路。在这里我要问,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她的衣着,还有别的吗?答案是有。在这短短的半秒钟内的视觉扫射, 我们就本能地去揣测她衣着底下是个什么性格或者什么类型的人。红裙子绿毛衣, 是我们视觉上看到的内容, 但却不是我们”看”的终极目的。看的终极目的, 是为了看穿, 为了寻找表面上看不到的东西。表面上在看她穿红戴绿, 实际上,我们的视线在她身上窜来窜去,是试图要看到她的性格、她的气质、她的品味、她的职业、她的经济状况等等一些没有视觉轮廓的内容。这,才是整个看的过程。

补充强调一下: 上面说的看, 并不一定是指注视, 可以是随随便便的瞅, 不经意的, 下意识的。如果再简单地分析, 看的过程, 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第一是瞳孔的动作, 当瞳孔的中心对准被看的事物时, 这事物就在视网膜上留下影印。第二部分是网膜上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神经进行处理,我们才看到要看的事物。可以简单地说, 第一部分是看的动作, 第二部分是看的心理。但是, 这么说往往造成一种错觉, 好像这两部分是有时间先后的, 先是动作后是心理。 实际上, 这两部分是同时发生的, 不能分开的,没有大脑神经的信息处理,我们是感受不到视网膜上的影像的。这也即是说, 看她的衣装和看她的性格是不能分开的, 都是看的过程的一部分。我们通常的理解, 就是第一部分, 看她的衣装, 但在这里, 我要强调的是, 我们除了看她的衣装, 还在看她的性格。

在这里还要再补充一下,此“看”非那“看”。在中文里,我们时常会讲“对于这个事情,你是怎么看的?“这里的看,是”理解“的意思,是指理性的思维。我们也会时常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请注意,在这里,这个”看“字其实也是”理解“的意思。即是说,我们要观察事物的外表,但不能停留在外表,要分析理解其内里隐含的意思。这与”看她的性格“的”看“是不同的。后者是指进行时态的”看“,是指在”看“的过程中瞬间发生的包括动作与心理在内的行为,而前者是在完成了看的过程之后的思维活动。

Barbara Kruger的作品。英文字的意思是:你的视线击中我的脸颊。

这种穿透力,来自于“看“的目的性。看的动作里,包含着我们总想要看到更多表面上看不到的东西。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想要看到更多“,而不是我们已经看到了”更多“什么。想要看到,并不等于我们就一定看到了。我不在乎我们究竟是看到那位穿红裙子的女士的大方性格,还是她的高贵品味;我在乎的是,我们想看透她的努力。”想要看到“是我们“看”的努力,在我们的眼睛注视的瞬间,这种努力就在那里了。彩票中心的工作人员把你中头奖的钞票一哗啦放在你面前,那白花花的绿色纸币,像施了魔咒一样紧紧地勾住你的眼神,你盯着它们,从这堆钱的最左边一张看到最右边的一张,又从最上面一张看到最下面一张。你当然知道钱长什么样子,但为什么你还在不停地看呢?因为你在努力,你想要看到的,可能是个豪宅,是一大堆名牌,是个金钱爱人,是些幻影般的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景象。如果这个例子太俗气,那再举一个:我们站在海边,迎着海风,向着宽广的地平线望去,我们想要看到的,是更远更远的地方的那个海浪、那个石礁、那只飞鸟和那朵云。我们的视线有种意愿,就是要无限的穿透,我们总是试图要看到更多,更多。

说到这里,我要笼统地用一句话来小结:看,就是努力地穿透。明白这一点有什么意义呢?用“看的穿透性“来解释文学和艺术的现象就更加有意思了。凯撒大帝的那句“我看见“,其力量就在于“看“的穿透性。中国古诗也有类似的说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一个例子,“千里目”和“欲穷”都表示了“看”的努力。这些将在下一篇文章里再详细讲述了。明白看的穿透性还拥有社会学的意义。小明在街上发现一个性感的女孩从身旁掠过,他就缓下脚步,几经回头盯着她忽悠忽悠的屁股。旁边的大娘大婶不屑地指指点点。小明心理说:“不就是看一眼嘛,有什么了不起?又没有碰到她,要什么打紧?“我们通常认为,看,是没有身体接触的,所以,不会伤到被看者的一根毫毛。但其实并不如此。小明的那一看是不干净的,为什么呢?他那一看,是想穿透她的衣服抵达她的肌肤的。这种看,不仅是接触,而且是侵犯性的接触,那视线在她身上爬来爬去,然后钻进了她的衣服,不是玷污是什么?在这个例子里,看的穿透还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在种族主义敏感的地方,不同族类的人之间的看和被看,那其后果是可以引起大的种族冲突的。所以,不要以为“看”只是简单的视觉现象,而是可能成为复杂的社会学问题。在一些地方,不要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