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經濟學教授:全球经济衰退的三層原因

美国的莱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是当今全球化经济很不光彩的一页。这家公司在2008年的倒闭引起的连锁发应,促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这自然就引起了知识界对类似莱曼兄弟这样的大公司的管理层的质疑。当前蔓延全球的“占领运动”(如Occupy Wall Street),政治诉求虽不明确,但矛头的指向却很明显:他们反对的是大公司的贪婪。现在西方的经济衰退、债务危机,都是因为这些大公司的贪婪造成的吗?在经济政治领域名声挺大的彼得•高里米奇教授(Peter Gourevitch)日前在多伦多Munk School作了一个报告,分析一些经济衰退的原因。他提出微观形势分析角度(Micro View),重点分析西方大公司高级管理层过多地采用高风险性的举措,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他还提到一个次要的但却有趣的现象;西方的经济精英不少已经重心转移了:许多人才流向了投资银行和学术界及经济机构,而不是留在大公司里当高级管理层。这些精英的缺失也是造成大公司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高里米奇教授的报告规格比较高,在场的不少是出名的专家教授,包括加拿大自由党的前党魁、竞选总理未遂的Michael Ignatief。高里米奇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国际关系和亚太研究学院的特骋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 他的研究主要是全球化经济体制下的公司管理系统(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s), 国际贸易关系,国家如何应对国际贸易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和压力。他在1986年出版了一本书叫《艰难时期的政治:应对国际危机的比较》(Politics in Hard Times: Comparative Responses to International Crises (Cornell, 1986),已被翻译为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语言,据称将于近期在中国推出中文版。他最新的书是《公司控制与政治权力:新一轮的全球性政治》“Political Power and Corporate Control : the New Global Politics of Corporate Control (Princeton 2005)”

反映华尔街内幕的电影Too Big to Fail的画面

什么原因造成西方乃至全球的经济衰退呢?高里米奇教授的报告将答案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个人的原因,即西方大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CEO;第二部分,国际大形势,譬如世界贸易不平衡,国家的高借贷政策、高财政赤字运作;第三部分,微观形势。微观形势是高里米奇教授自己的观点,也是报告的重心,而前两部分的内容是引用自政治经济领域的其他专家的普遍观点。(他的报告名称为“EXPLAINING THE RECESSION OF 2008: IS GREED ENOUGH?”)

对于经济衰退,在公众领域,不少人把矛头指向了大公司的管理层的贪婪及腐败。而最典型的例子,无非就是美国前石油公司Enron的CEO及其领导班子,以及莱曼兄弟公司的前CEO 理查得•福尔德(Richard Fuld)。说公司贪婪,那么这两个例子就是最典型的。比如说福尔德,在公司出现问题的时候,那时候有买家提出收购莱曼兄弟,但福尔德没有同意。他不同意的原因,是想要卖一个更高的价钱。但是,实际情况是越等价钱越低。到后来他也干脆就打消了卖的念头。他认为像莱曼兄弟这么大的公司,美国的金融系统是不会让它倒闭的。像他这样的人,总有一种依赖性的想法,叫做“too big to fail”(公司影响太大,政府不敢让它倒闭)。美国的金融界向来就有这种传统,出政府出资来拯救一些濒临危机的大公司,这叫做”bail out”(政府经济扶助)。但是,在莱曼兄弟这个例子里,美国政府并没有给予经济扶助,最终的结果是公司破产,殃及池鱼无数。这些大公司的管理层的通病,高里米奇教授延引普遍的看法,就是过份注重短期利益,过份的冒险,喜欢下大赌注。对于这个话题,高里米奇提到一部美国电影,叫“too big to fail” (HBO出品,2011年5月),适合对这话题感兴趣又不想看分析报告的人。这部电影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华尔街以及华盛顿当局处理经济问题的圈内故事。

至于第二部分的大形势,包括世界范围的大幅度资金流动,低银行存款利率等等,那是众所周知的,我就不多转述了,但有一点提一下:在西方经济领域时不时有人讲“如果美国和欧洲少消费一些,中国多消费一些,那么全球的经济就好会了。”但是,高里米奇教授认为,这种理想化的意愿是不可能的。在八十年代,同样有人提出“美国要少消费一点,日本要多消费一点”,但都是事与愿违的。关于宏观形势与经济衰退的问题,他建议阅读的书是Jeff Frieden and Menzie Chinn写的“This time is Different: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2009年出版)。他还建议听众去查阅“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ssion Report 2011,这份美国政府出台的经济报告据他说在网上可以直接下载来看。

第三部分,微观形势。什么是微观形势?在高里米奇教授解释说,微观形势就是构成宏观形势的单位,包括具体的公司管理,劳务关系,教育背景等等。高里米奇教授之所以强调这种微观形势,依我的理解,主要原因在于:关于宏观的形势分析结果,作为公众并不能改变多少?微观形势是构成宏观的元素,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是相对比较能够把握的。所以,把焦点放在微观上,似乎更有意义。当然,强调微观并不排除对宏观的考虑,这两者并不矛盾。

在微观形势上来分析美国大公司的问题,高里米奇教授讲了美国大公司的激励机制。这些激励机制是很有问题。美国的大公司一般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股东并不参与直接的管理,而是骋用非常高薪酬的CEO,而且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来限制这些CEO的大权力。这些CEO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不惜冒险地投资。这是为什么公司管理层贪婪腐败的制度性的原因。

在报告完毕后的讨论期间,与会的几个人提起经济人才的流失。高里米奇教授也同意地说,现在的商界精英,都去了投资银行,而不是做实际的买卖,又或者,都成为我们的一员(指成为学术界及政界)。聪明的人有好的选择的话,都不大会去做公司高层了。我的理解和猜测可能不太准确,但说无妨:大公司主义通常是社会运动的标靶,公司总裁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攻击的对象,而作为学术界,智库的成员,没有这风险,而且声名好。

根据我在会场的观察,在Munk School这个可容百人的会议室里,听众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而且他们似乎都相互认识。年轻人较少。虽然是谈经济衰退等重大事件,但气氛还是比较轻松,发言者及听者都时不时讲一些小幽默,不会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