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简单地理解后现代主义

许多人都会讲后现代主义,但对这个术语却不甚了解。这也难怪,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很大、涉及面广,并不能简单地下定义。要讲清楚其中的逻辑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学术上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论说不少,但由于太学术化,不少读者并不想读这些书。于是,我想尝试把后现代主义通俗化,将我的一点见解与读者分享,有兴趣的你就随便看看吧。

首先必需声明,后现代主义是一个西方的术语,对其阐述最透彻的作家之一是詹姆森(Fredric Jameson),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他写《后现代主义,后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在中国,后现代主义这个术语在坊间被误用,意指比现代主义更加现代,是现代主义的递进。这种理解或许已获得普通的认同,但显然很片面。我要解释的后现代主义,是指它的本义,是一种文化艺术思潮。了解这个本义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国内的和国际的文化现象。不少人认为后现代主义仅属于那些追求先锋艺术的艺术家,实则不然。活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现代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做出有后现代特征的行为。

后现代主义是继现代主义之后,与之并存的一种艺术化思考系统与行为特征。要解释后现代主义必需先说一说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很好理解的。从欧洲十七世纪的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开始,随着科学在欧洲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主义也随之诞生。蒸气机的发明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出现等等,现代科学发展起来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大变革:在政治上促进了法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家的诞生,如洛克、卢梭等人;在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大规模地向全世界开拓新殖民地;在文化艺术上,则是形成了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的高锋期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其特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主义的倡导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呈线性向前发展的:从愚暖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先进。决定这股发展的力量,是科学技术的昌明发展。许多社会学家和艺术家都认同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他们赞美技术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变革。譬如,英国的工业革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艺术家以及建筑师对于新技术的热爱达到了最高峰(他们当时还没有预见到技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巴黎艾裴尔铁塔的建成,就是源于这种热情;前苏联艺术家塔特林(Vladimir Tatlin)“第三国际纪念工程”的设计蓝图则是另外一个好例子。

从这些现代艺术建筑的设计中可以看出,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共性,就是对传统艺术的背叛。打破旧的单一的艺术语言,取代之的是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马提斯的野善派,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抽象主义等等。他们反对写实,他们强调的是艺术的形式(Form),而不是内容。随着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和爱因思坦的相对论的出现,艺术家的现代思想受到很大的冲击。对于人类社会环境的全新认识,艺术家们的艺术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譬如达利最出名的那副画,就是描写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同时又把梦境当成画的主题,认为梦是比现代更为真实的东西,就是弗洛依德的最主要观点之一。

本来,现代主义似乎已经说明一切了:我们的社会不是在不断的发展吗?我们生活水平不是在不断地进步吗?艺术已经发展到了抽象的地步,还有什么能比抽象画更为深层次了呢?后现代主义是如何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呢?

我所理解的后现代主义,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同时更说明了一个问题:人类社会并不是线性地向前发展的。技术的进步,把人类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但同时,技术的进步,也能够造成人类社会的退步。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可以说是与技术的进步有关的。技术的进步造就了先进的武器,结果让人类社会生灵涂炭。除此之外,技术的进步、现代化的生产,需要对能源市场进行竞争,也是造成欧洲各列强之间大战的原因之一。现代化还造成了其他许多的社会问题,如失业,贫穷、经济危机,不一而足。二战之后,西方文化开始反省自身,在政治经济的层面的反省自然引起了对现代主义的反省,后现代主义随着这些反省而随渐出现。

然而,二战之后,现代主义并没有消亡。现代主义仍在不断的加大,上海新建的摩天楼,杜拜(Dubai)豪华宾馆,这些都是现代主义思潮的体现。因为现代化,虽然存在着种种的问题,但是,人类社会并有代替它的其他选择。二战后,不管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都在搞现代化。虽然技术进步会造成更大的灾难,但是先进的武器仍然在不断地被制造出来。但是,二战后的人们,与二战前不同,他们知道怀疑现代化,虽然无法停止现代化的方向,但是,至少他们不再完全相信现代化的光明前景,这点怀疑,促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后现代主义可以理解为包裹在现代主义之外的一层皮,其内里仍然是现代主义,而外部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既拥护现代主义,同时又是反现代主义的,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因为后现代主义的内核仍然是现代主义,所以也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自我怀疑,自我审视。

对现代主义的思想体系进行怀疑,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一套不同于现代主义的思考方式。那么,具体的不同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只提及其中的一小部分,让读者有个大概的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现代主义相信大叙事(Meta-narrative),而后现代主义将其推翻。大叙事是一种认识论,认为社会有一种固定的形态和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科学文化体系来解释所有的社会现象及社会规律,这些体系包括科学技术,医学,心理分析学等等,当然也包括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说。后现代主义则认为,社会是复杂多变的,没有一种固定的形态,不可能完全解释清楚。科学理论能解释一切的自然规律吗?马克思的理论、洛克的理论,就能解释人类社会的规律吗?

现代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苗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是相当理性地认为人类不断地向前进步。孙中山先生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者则倡逆者则亡”,都是表达一种不断前进的意识,激励着人们不断地寻求真理。但是到了后现代主义者手中,对于这些格言式的警句,他们会觉得挺可笑。“对与错”“好与坏”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在西方,人们把现代主义称为“旧时好时光”(good old days),那时候,人们知道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对错很明显,社会价值很清晰。但是,后现代主义者则不再相信这些结构性的论调了。后现代主义的世界里,要说清楚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对错是非比较模糊,要下一个社会结论是很困难的事情。

后现代主义的另一个特征,是对一切权威的怀疑。在维多利亚时代,如果有科学家发明了一件东西,有社会学家发明了一种理论,那么人们就鹜信不疑。医院、学术机构等,很少受到大众的质疑。然而,后现代主义的人们则不迷信权威。在前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高等教育还是比较稀缺的资源,知识的落差,强化了权威的阶层的权威。在后现代社会里,高等教育已不再神圣,准入很低。大部分老百姓都获得高等教育。知识不再是区分权威阶层的因素了。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知识就更加大众化了,文化艺术上的结构等级,自然就被打破了。

后现代主义喜欢把权威与非权威同等看待。譬如说,在上世纪初,西方的文化学者把文化分成“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前者指油画、芭蕾舞、歌剧、交响乐等,后者指电视节目、电影、通俗书刊等。前者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才能欣赏,后者则是受大众传媒影响的被动接受信息的社会大多数。但是,六十年代之后在美国兴起的波普艺术,则否定这两者的界限。有的文化学者提出了社会共造(social construction)的文化概念。这是概念强调文化的形成是自下而上,而不是现代主义者认为的自上而下的。自上而下,即是精英主义:精英主义者,引领社会潮流,大众就跟进。社会共造则认为文化的形成来自于社会上不同的个体,他们都在各自的层次影响着文化的演变,文化是不断地在变化着的。爵士乐、HIP-HOP等等,就是例子。这些艺术形式本来只在黑人社区中流行,被上流上社所不齿,但后来渐渐形成了主流文化。

蒙德里安的现代主义作品,被挪用到时装台上。这是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好例子。蒙的作品的几何形体,曾是象征现代主义语境里的艺术里内本质,而在后现代的T型台上,他的作品却只是所见即所得,无非就是一件服装装饰罢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消灭阶级的平等思想。作为一个钢琴师,用后现代的眼光来看,没有理由看低一个K厅歌手。这种逻辑,在现代主义的语境里是不可能成立的,但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里,却屡见不鲜。

后现代主义还有另一个特征,称为多元主义(Pluralism)。这也是很积极的。多元主义意味着宽容。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认为,艺术品放在艺术展上展出后,观众如何看待同一件艺术品是因人而异,很不相同的,而且很可能与艺术家的本意相差甚远。如果按照传统的艺术观念,这则意味着作品的沟通出问题了。但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人的文化艺术思考,没有必要追求相同。相反,不同的思考才令社会更加精彩。

后现代主义很包容。我认为这种思潮是从美国出现的。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居住在一起,于是会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冲突,而后现代主义则是承认这种不同的存在,并尊重这种差异性。大一统、思想高度统一,是反后现代主义的。

后现代主义注重“表面”,他们相信“所见则是所得”,这与现代主义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一件文化产品或文化现象有两层意思,表面的意思和内在的象征的意思。简单地说,这种看法就是所谓的结构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产物。后现代主义的近义词则是后结构主义,即是说,对结构主义进行推翻。文化产品或现象不再是分为表面的和内里,而只是一个整体。这一层概念的实用性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强,但在当代艺术中却尤其重要。在以前,我们分析一件艺术作品,总要分析形式的美,以及思想意义。在后结构主义时代,我们不再执着于那一深层的意义了。我们不把作品分为两为表象和意义个层面,我们不再相信深层的思想意义了,所以并不把作品看得那么严重和严肃……

未完待续

东东

2006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