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李安導演的風格

李安給我最大的啓發就是對自身的跨越。他拍的影片既有中文又有英文。有《喜宴》那樣的藝術化的華語電影,又能導演《感性與理性》 (Sense and Sensibility)這樣文诌诌的英國文學電影,很少有華語導演能夠做到,是很大的跨越。對於生活在海外的中國人,最清楚這種文化上的跨越是不易的。

李安如此成功,有關他的報道卻太少:至今衹有兩本專門爲他寫的書,一本是一位臺灣記者以李安的第一人稱寫的自傳《10年一覺電影夢》(2003), 另一本則是一個美國人從西方角度寫的。李安受到的關注太少,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李安的電影,我看了《感性與理性》,《臥虎藏龍》,《色戒》, 《斷背山》,《冰風暴》當然還有不那麽成功的《綠巨人》。我想通過對這些影片的理解分析來評述李安作爲導演的風格。本文分三部分, 前兩部分分析李安的兩部電影:《色戒》和《臥虎藏龍》,然後在第三部分, 結合其他的電影來試著總結出其整體的風格(Auteurism)。

           第一部分:評《色戒》

 《色戒》好看在哪裡?當然不是床戲。用“床戲”來宣傳李安的這部力作那衹是一種較低俗的商業操作。床戲是因爲情節的需要,是情感的高峰表達,而不是色情的宣揚。仔細地看那些鏡頭,就會發現其感動人的地方,是扭曲的心靈的變態宣洩。這與追求情色效果的影片是很不同的。比如《情人》這部電影把性愛拍得唯美化,可以說是情色電影。相比之下,《色戒》的床戲處理是犧牲美感而追求逼眞的,所以說不是爲了情色。就我看來,《色戒》的看點很多,而值得分析的是對影片的政治解讀。電影是一種藝術,是表現導演政治訴求的媒介。“色戒”在大陸被評爲 “漢奸電影”,我覺得這並不是眞正的政治話題。李安通過《色戒》所要表達的政治,是他對於自己,對於中國人的文化身份的思考。

老上海情結

首先,電影還原了老上海的面貌,滿足了喜歡張愛玲及老上海的觀眾。殖民主義給中國帶來災難,同時又帶來了現代的思想。30年代未的老上海雖成為日本的淪陷區,但仍然保持著殖民主義所帶來的西方精神和物質文明。老上海是一個光怪陸離的“東方巴黎”,有十裡洋場的氣派,有魔登女郎的時尚,有電影名星,有藝術。牠是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誕生的首個 “現代”大都市,是無可爭議的亞洲的中心。然而,老上海的這些繁榮稍縱即逝,張愛玲時代的男女,被後來的革命審美所取代。那種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東方趣味,以及西方的一些較正面的思想啟蒙,都被革命過濾掉了。老上海就這樣消失了,成了美好的回憶。李安的父親是國民黨軍官,退居臺灣之後,老上海就成為了這批流亡的中國人對大陸回憶的最美好部分之一,這明顯影響了李安。李安曾經在美國接受採訪時落淚地說:“這是我們的過去。”李安拍這一部片,是對於“失樂園”的夢想還原。

李安爲了渲染老上海下了許多工夫:譬如影片有幾次展現上海的外景,這些外景是在馬來西亞拍的,遠遠地看上去似一副美麗的風景畫,色調很輕快,很有詩意。電影對於舊上海的美化,顯然不是衹爲了畫面好看,而是傳達出對歷史的一種態度。老上海的馬路,人力車夫,以及印度人巡捕,歐式咖啡廳,都是傾注了李安對老上海深深的懷念之情。老上海的女子,是這美好回憶的重要核心。王佳芝的衣穿,首飾,帽子,步態,神態等細節,是經通過縝密研究過老上海文化之後而設計的。湯唯能夠成為女主角,我想與她長得有點像以前上海女郎月曆上的美女有關,較圓的臉,大的眼睛,合體的旗袍。看看她唱“天涯歌女”的那一段,大有周璇的影子。老上海的市民生活,通過幾個無聊打麻將的女人,也鮮活地表現出來。老上海活現在我們的眼前。多看幾遍《色戒》,試著撇開情節,衹觀注電影對老上海的人景物象的細節描畫,就能感受到那種沉淀淀的情感。進一步想一 想,這些昔日的繁榮和動人故事都被埋葬在黑暗的地下,被人遺忘了,多麽遺憾啊。

戒色的多重含義

色戒這個名稱並不是隨意用的。色戒表面上的意義是:不要被色誘。我看並不衹是這麽簡單。“戒”字除了禁止之外,還有戒指的意思。那就是說,女色被戒指所折服的意思,意指王佳芝爲六尅拉戒指而動了眞情,導致全盤皆輸。除此之外,色戒還有更深的一層意思。色,是指顏色;戒,是戒掉惡習的戒。這裡的顏色,指的是共產黨的紅色,國民党的藍綠兩色。這些顏色,代表了不同的政治。戒掉這些顏色,也就是要消除政治划分的意思。李安這種政治訴求,必需從他近年來的經歷談起。把時間拔回到2005年,李安因“斷背山”奪取奧斯卡最佳導演,臺灣人歡欣鼓舞,他在領獎臺上致辭,並用中文向全世界的華人致意,表明了這是華人的勝利,華人的驕傲。然而,他的獲獎感言在大陸並沒能被播出,或者被低調處理了,而且《斷背山》也不能上演。一個響雷就這樣被悶住了。李安希望華人世界能夠分享他的成功,尤其是擁有14億人口的大陸。然而卻不能如願。這對於大陸的觀眾和李安來說,都是遺憾。李安跨越了中西難以跨越的文化障礙,卻無能跨越同根文化中的政治障礙。所以,李安深有感触,非常希望華人圈能夠撇開政治的分歧共同建設中華文化圈,共同發揮光彩。所以,李安以色戒爲名,或許也有抗議大陸對他的不公的意思。

女性時尙 

對於美女,每人都有不同的喜好。王佳芝這個藝術角色的誘惑力,是因爲那種三四十年代的半殖民地時期西化的上海女性所具有的兼有東方氣質和西方摩登的時尙風度,既有東方女性文化的矜持、又有西方女子的果斷獨立氣質。

東方的文化是大男子主義的,喜歡被動的女子,喜歡可憐吧吧等侍男人英雄去救的小妹妹。比如張藝謀的電影,從紅高梁到《十面埋伏》,從鞏麗到章子儀,哪個女角不是被動地活著,或者活在男人下面的?紅色革命電影裡的女子是例外,比如江姐,但是那些角色不具備性別的特征。在《色戒》的一開始,王佳芝也不例外地是個被動的角色。學生年代,她穿著學生裝,非常清純樸素,端莊的臉,天眞的眼神。在沙坔滾滾的男同學奔赴前線的時候,她是個弱女子,她沒有父母親的呵護,戰亂時期無助的清絕美女,當然會令人惋憐愛惜。然而,與以往的女子角色不同的是,李安給予了王佳芝果斷鎮定的性格,剛柔並濟。比如王佳芝第一次與易太太接觸時所表現出來的鎮定,把其他緊張的男同學比下去了。又比如,她在引易先生上鉤所表現出的睿智。這樣果敢的女孩的形象,更偏向於西方女性的特質,多見於六十年代以後的美國電影裡。

李安是在臺灣讀完高中,成年之後,才到美國的大學就讀電影專業的,正是這樣的經歷使他有意無意間成功地塑造出一個綜合了中西合壁的完美女子形象。如果是純綷的西方女性,比如沙朗斯通,麥當娜那樣的完全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是難以引起中國觀眾的心靈深處的共鳴的,純綷的東方女子形象,又會顯得太被動太平凡沒有惊奇。李安是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他讓王佳芝輪換著許多不同的角色:先是一個學生,清純;再到話劇演員的多姿彩;然後是一個香港商人的太太,著旗袍顯高貴;然後爲了正義把自己的第一次給了同學,既無知葬撞又充滿宿命感的小年輕;後來囬到上海,正式成爲女特務,穿上大衣;然後是情婦,暗送秋波;然後還客串一下歌女(唱天涯歌女);許多時候她是牔桌上的八卦婦,念叨些芝蔴小事;然後是階下仇,可憐的肉體接受拷問;最後是叛徒,出賣了同學。這麽多的身份,成功地展現不同的視覺造型,並給予演員很寬的表演空間來表現她在不同情況下的動人之處。

第二部分: 評《卧虎藏龙》

多層次的中華文化底蕴

這部影片揉合幾乎所有能夠揉合進去的中國文化元素。電影分成兩條情感線索,小龍和小虎這對小年輕的愛情,還有李幕白和秀蓮這對中年武林高手的感情糾結,這兩段感情均以悲劇告終。李安借用了中國的悲劇作品的典範《梁祝》的故事元素來增加這出戲的故事含量:小龍抵抗包辦婚姻,不喜歡父母把她許配給有錢的門當戶對的男子,她還女扮男妝出游,最後因爲男方的死而自殺。這些都暗指《梁祝》的情節。在視覺元素上,李安又借用了京劇的架構:比如,小龍在茶樓與各路英雄打斗的節奏,北景音樂是鼓點;形象各式的武師的出塲,都有個面對鏡頭的自我介紹;茶樓的方桌子,這些都是京劇的元素。這一幕借用京劇的樣式,增加了電影的娛樂性和層次感。電影有《梁祝》和京劇的模糊影子,但並不是明顯的借用,所以對觀眾來說,會有似曾熟悉但又不確定的感覺。李安電影中類似的借用是非常多的,中國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讓導演有很寬闊的借用空間,讓電影有豐富的層次,沉淀淀的。這裡所說的層次感,通俗來講,就是看上來好像有所暗指但又說不出爲什麽的那種感覺。有些觀眾覺得李安的片子有點“深”,看不太透,就是因爲電影有層次的美感。

臥虎藏龍指什麽

李安喜歡玩文字遊戲,臥虎藏龍含有多層的意思。直接的理解是這個成語的本義,指武功高強而深藏不露:玉面孤貍在玉府裡裝作是傭人,玉嬌龍裝作天眞卻暗記心訣終成高手,所以說是臥虎藏龍。第二個解讀是按字面來理解,虎是指羅小虎,龍是指玉嬌龍,指他們的愛情。第三層意思,是指內心的躁動與理性的矛盾掙扎,這一層意思主要指李幕白和秀蓮。李對小龍是有情意的,但道德上不允許,衹能深藏於心。所以他心中有條越軌的龍蠢蠢欲動。秀蓮對李的感情也是不能直白地表達,因爲她犧牲的前情人的關係,她衹能克制住“母老虎”的激情。

内心複雜的矛盾

電影故事的基本元素就是矛盾。而淺的影片,表現的是不同人之間的矛盾,如好人與壞人的矛盾,“深”一點的電影表現的是同一個人的心裡矛盾。分析《臥》片的矛盾是很有趣味性的。小龍是最矛盾的一個角色,她既偷了劍,後又歸還;既與秀蓮結為姐妹,又反目成仇;既與羅小虎相愛,又想離開他;既作為碧眼狐狸的弟子,又是她的敵人,隱藏心訣。她是處於是非好壞之間的無法定義的矛盾結合體。李幕白和秀蓮也很明顯地存在內心的矛盾。這些矛盾都是人的本性,人生本來就是矛盾的。李安的出色之處在於能夠將這些矛盾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電影很耐看。

李安也是矛盾的,他既想拍一部文藝的影片,又同時想擁有大眾化的吸引力,(安插了陳詞濫調);既想拍一部非常中國化的電影,又想擁有西方觀眾,結果是西方人認為是一部中國化的西片,中國人認為是一部西化的中國片;既想反映出中國的傳統社會中的男權主義,又體現西方的女性主義。

武打表现形式的創新

《臥》片其實是文戲,而不是武戲。武打塲面並不是追求動作的漂亮洒脫,而是追求一種文藝作品的眞實。也就是說,武打塲面拍得很文學。香港武打片已經成爲公認的業界標準,李安則推陳出新。他起用了香港武打設計的高手袁和平,在此基礎上,他翻新了武打片的樣式。這種創新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 連貫鏡頭拍攝(long take),少剪辑。這是與於其他香港的武打片的最大不同。幾乎所有的香港武打片,比如《黃飛鴻》,多用頻繁的剪辑將局部的動作及表情通過蒙太奇(montage)的方式結合起來,從而表現連貫動作。《臥》片的連貫拍攝手法,要比蒙太奇難得多。連貫鏡頭意味著你必需把全套動作做好,而隨著動作的移動而將鏡頭移動到最合適的拍攝角度,這都很不容易。連貫拍攝的好處就是看上去更加逼眞。此外,爲了逼眞,李安選擇不用慢動作。

第二、武打與環境交融。電影色調很別致。月光下,玉府小姐和秀蓮城門下的打斗,文學色彩很濃,突破了以往武俠片月黑風高的氣氛。竹林的一幕又是醒目的綠色,詩意同樣很濃,文與武結合在一起。第三、打斗的動作接近運動項目的武術比賽和武術表演;突破了以往武俠片京劇式的武打。第四、輕功的表現形式是比較有爭議的,但不管怎說是很獨特的,是新的嘗試,演繹出“飛檐走壁、玉樹臨風”等成語。

李安曾在他的自傳書中提到他對中國武俠的深刻理解。他曾很認眞地去研究武術哲學。這種認眞的態度成就了這些武術元素的突破。《臥》片的價值,在於對中華古老的武術文化的準確再現。從純綷的娛樂眼光看,《臥》片不及吳宇森,從中華文化之再現的角度,《臥》片擁有很高的現實價值和學術價值。

電影的不足:雅俗不能共賞

陳詞濫調。比如李幕白臨死前與秀蓮的對白,像是30年代好萊塢浪漫電影的老掉牙對白。羅小虎告訴小龍一個故事,說心誠則靈。這故事的內涵無非就是:你要有夢想,真心地追求,夢想就會實現。這也是非常俗氣的電影對白。還有小龍面對著慢步出現的李幕白說,你要劍還是要我。這些都生硬得很搞笑。李安這樣的安排,是爲了同時取悅中國觀眾和外國觀眾,方便理解。 另外,片中的華語語言大雜會,有香港式國語,北京語,臺灣調,還有楊紫瓊生硬馬來國語,讓聼覺受罪。

整合全球華人藝術力量

《臥》片的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集合全球華人的藝術力量,讓中國電影製作全球化,開創了中國電影的先河。(之後才有了張藝謀等的跟進)演員來自不同的華人圈子。香港的大哥大周潤發、馬來西亞出身的楊紫瓊、臺灣的張震、大陸的章子怡,演奏是臺灣美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月光愛人》由李玟演唱(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她出盡了風頭),編劇也是美國的華人作家。李安的團隊裡,制片人是美國人。正是李安的號召力,招徠了全球的華人文化精英。這一班人馬陣容鼎盛,是中國文化的成功整合。這種整合是很合理的,不是僅僅爲了國際化而國際化。《臥》片是華語片史上最有水準的一部大片。雖然這部片沒有爲李安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但我認爲這部片是他在2005獲得最佳導演的眞正原因。2001年確實有著更好的人選,但到了2005年,借著李的《斷背山》,奧斯卡才把早就應該屬於李的獎項頒發給了他。

第三部分: 李安導演的風格

李安導演最傑出的地方,也是他有別於許多其他國際知名導演的地方,就是他能夠導演出不同類型的電影。他早期的電影,如《推手》、《衣食男女》多爲倫理片,《理性與感性》是英國文學片,《臥》屬於武俠片,《綠巨人》是科幻片,《冰風暴》是劇情片,《斷背山》是同志電影,《色戒》是懸疑情愛片。李安能夠拍不同的類型電影,這是一般導演做不來的。比如斯皮爾博格,拍來拍去都是科幻片,近期的《功夫熊貓》也是幻想片。20年代中期的Hitchcock,拍的全部是懸疑片。成龍的電影,都是武打片,有所不同的是,喜劇成份的多少而已。周星馳的電影都是搞笑片。李安的多樣性與體制有關,並不是說李安就比斯皮爾博格強。李安因爲有華人背景,有強大的華人文化作爲其後盾,又很熟悉國際電影的風格,於是他擁有更加開闊的空間。

雖然李安在約十五年來拍的片子跨越了許多類型,但從電影學的導演風格分析角度來看,每個導演都有其統一的哲學價值觀。不管電影的內容甚至是類型有多麽不同,這種價值觀是基本上不變的。在這裡我想試著透過李安的不同的影片,來分析一下李安種銀幕下的哲學觀。

最終結局

情愛雙方總有一方要死去,留下無窮盡的遺憾。《臥》片中李幕白死了,讓透蓮感到十分痛苦;更加傷懷的是,小龍也跳崖了。小虎站在高高的如仙景一般的山上, 目 視著愛侶輕盈地下墜。這個鏡頭是全片中時間最長的鏡頭,與大提琴的悲傷樂調一樣綿長,沒有休止,好下墜是永遠不停止,意味著無窮無盡的遺憾。《臥》片的結 尾是我最喜歡的電影結尾,也是《臥》片在好萊塢備受好評的一個原因。

《斷背山》也一樣,同性戀人的一方意外地死了。這個突然的消息不是親眼所見,而是主角從電話裡聼來的,這讓毫無準備的觀眾的情感一下子跌到谷底。當主角來到他的戀人的家裡慰問死者的父母時,他看到了死者所珍藏的襯衣,空白的音樂背景讓這種悲傷最大化,讓倜倀浸滿觀眾的心靈。

《色戒》是以王佳芝的死作爲結尾。處決前的那個黑洞洞的深溝,深不見底,黑得可怕,牠將把所有的愛恨情仇深埋了。而遺憾,如那深溝一樣綿長,觀眾的心,同樣地被拉入到黑暗和寒冷的深處,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這種處理,是一種“悲”的結局。在我看來,在李安的世界觀裡,存在著其父輩國民黨將領種失去大陸的那種悲,那種無可撫囬的失去的感受。這種“悲”是漫長的,是臺灣光復後的文化基調。從《悲情城市》所描述的二二八事件,到退出聯合國成爲亞細亞孤儿,臺灣文化的悲傷風格,在李安身上打下了烙印。但是,李安的這種悲,並不是整個片子的基調。“悲”衹出現在片尾,李安可能是喜歡用“悲”的情感來洗湯涮自己的心靈,而不是要表現整個人生的慘淡;相反,漂亮的畫面,如上海的外景,美麗的美國西部,青翠的竹林,等等,都反映了一種享受生命的態度。

理性與感性的兩難訣擇

總是追求自由自我總與現實矛盾的內心兩難訣擇,歸根到底,這就是“色”與“戒”,“理性”與“感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反映了李安的生命哲學。年輕的小龍,嚮往江湖的自由,隨心所欲,愛了小虎卻又心比天高,她是“色”;透蓮和李莫白彼此暗戀著,卻因爲情義的關係不能相愛,這是“戒”。秀蓮與小龍在鏢局裡的打斗,是“色”與“戒”的對壘,是人的內心斗爭的視覺體現。李莫白與小龍的曖昧關係,更讓“色”與“戒”糾纏在一起,變得更加複雜。王佳芝為了殺漢奸的愛國行為而當女間諜,甚至甘心把生命的第一次獻給了嫖過妓的同學,這些行爲,是因爲她的“理性”。然而,她最終在鉆石面前軟了心腸,動了眞情,從而導致全盤皆輸的局面,那是“感性”。她絕大部分時間是理性的,衹是最後讓“感性”占了上風,就那一次,連累到她的性命,以及其他同學的性命。在《理性與感性》中,姐姐是個很懂得社交及節制的上層婦女,妹妹則是個我行我素,爲了愛而不顧一切的人。片中的情節,都是圍繞著這對照明顯的不同性格來展開的。片中人的命運,也與這種理性和感性交織在一起,形成很大的張力。那個姐姐的角色,與秀蓮很相似。那個妹姝,則與小龍相似。所以,有人說《臥》片是《理性和感性》的中文版。雖然故事架構不同,但是所表達的情感是極爲相似的。《斷背山》也很明顯地表現出“色”與“戒”的矛盾,這兩個小伙子相愛,在林子裡做愛,那是“色”;當他們囬到了現實生活,面臨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的時候,他們不得不“戒”。有一方最終“戒”不住了,於是結局就是死。

李安作爲中國人,對於“戒”方面是很有體會的。儒家注重集體主義,犧牲自我的利益使別人過得更好,在情愛的表達方面注重含蓄。這些文化背景使李安有別於西方的導演。李安非常善長拍克制自己情感的戲,所謂西方的導演一般來說更擅長於直接的情感表達。比如在《理性與感性》裡,姐姐暗戀著愛德華,但她從不流露情感,因爲維多利亞時代婦女的家庭責任以及爲了顧全大局的社會性格,需要她保持一個堅強獨立的形象。她一直堅持著,直到電影的最後,她以爲失去的愛情又重新囬來時,她終於無法再控制住“理性”而痛哭,非常地震憾。這震憾來自於克制的釋放。李安電影的張力,許多時候來自於這種克制,而不是好萊塢式的直接。西方的導演更重於“色”的表達。色是感性的,是個體主義的。身處美國多年的李安,對於國際上的色的表達,有很多的了解。所以,他可以拿挰西方的“色”與東方的“戒”的矛盾。這種“理性”與“感性”的關係,在李安的電影裡無處不在的:比如《臥虎藏龍》的“虎”與“龍”,即是“色”,而“臥”與“藏”,即是“戒”,所以,“臥虎藏龍”籠統地說,是指人內心的感情與理性的矛盾斗爭。

中西結合的審美體係

李安在自傳中稱自己從小與女孩堆裡長大,所以,他的視覺包含了女性的細膩,甚至可以說有些女性化。他的幾部大片都以女性爲主角,如《理性與感性》,《臥虎藏龍》和《色戒》都如此,而《斷背山》雖是關於兩個男同性戀者,但他們內心情感及表達方式,其實是很女人化。關於女性文化,東方與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別。東方女性偏重於嫻慧,西方女性偏重於獨立的個性。李安在刻畫女性時,喜歡讓這些東西方的女性文化跨越性地結合。《卧虎藏龙》中玉姣龙,自然是東方女性的美貌,但她性格反叛:从偷剑、逃婚、私奔、到江湖上的胡作非为,絕非東方女性的典型。典型的東方女性之美,可以從與張藝謀影片裡看到,如《菊豆》《紅高梁》。小龍則不同。她的思维方式及行爲方式有西方妇女解放的影子。《臥虎藏龍》最有象徵意義的一個片段,就是玉姣龙初次出走后在酒馆里教训一班武师。這些武師清一式的男性,這塲打斗於是可以理解爲性別的對立。此外,有關小龍的其他一些情節,參照了好萊塢婦女解放的名片《Thelma And Louise》。比如,小龍自由行走江湖,與《Thelma》片中的两个女主角自由地駕車漫游美國相似;小龍教訓了男性武師,Thelma和她的夥伴Louise公然地惩罚男性货车司机和警察;而在影片的最後,Thelma 和Louise为了摆脱男性警察的追捕,开车纵身投入深深的大崃谷,这与片末玉姣龙从高山上纵身下跳自杀的一幕,也有不謀而合之处。

…… 未完待续

东东
2008年9月於多倫多

 

罪惡的詩篇——蝙蝠俠之黑騎士影片解構

這是一部對罪惡進行史詩式鋪陳的電影。陰暗和邪惡籠罩著整部影片的始終。蝙蝠俠在這部電影裏的對手是一個邪惡的犯罪分子小醜。小醜制造了各種罪惡,讓戈登 城陷入混亂,蝙蝠俠最終將其制服。這部電影廣受好評,原因當然不是好人與壞人對決的千篇一律的故事脈絡,而是反角塑造的成功。小醜的罪惡靈魂很有震撼力, 是因爲他在心理上拷問著我們心中的惡。

爲什麽說小醜是更高級別的罪犯,他的邪惡更甚人一等?

小醜與慣常的罪犯不同,他沒有慣犯的邏辑。小醜策劃打劫銀行,事成之後,卻令手下互相殘殺。劫銀行,他不是爲了錢;他一把火將一大堆鈔票燒掉。小醜要的是更大的、沒有底限的罪惡:他要把一個有秩序的社會變成他所說的一種純粹的“無政府主義”社會。無政府主義(anarchy)這個單詞,源自希臘語,指沒有法律約束的極端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擁有絕對的自由,完全可以胡作非爲。現代語境中無政府主義衹是指非政府性的自我管理,與本義不同。小醜所要的無政府主義,當然是指本義。因爲沒有任何法律和道德約束,於是罪惡就沒有了底線。小醜就是要製造這種混亂的沒有人性的無序狀態。在這種無政府主義下,你不殺人,就被別人所殺,於是,求生的欲望把人的內心一切罪惡都釋放出來。小醜的邪惡,就是要把人的惡的一面迫出來,把好人都變成惡人。舉個電影中的例子,小醜通過電視節目發布消息說,他要人們殺死某個人,否則小醜將炸毀醫院。於是普通人就追殺那個人。在另一個例子中,小醜將兩艘渡船裝滿炸藥,遙控器交差交給了對方,並告知兩方,在十二點前,誰先按下遙控,炸死對方,誰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人性的善惡,在求生本能面前就體現出來了。這就是小醜的目的和犯罪動機,製造一個人們互相殘殺的罪惡城市。

小醜作惡拍得很藝術化,爲什麽呢?

小醜是個變態的惡魔,但電影對他的藝術表現手段卻並不是醜化。比如,小醜在越獄後將頭探出警車外的特寫鏡頭,配上慢動作和靜止的音樂,他的作惡行爲被藝術化了。小醜,就像是個行爲藝術家,他在製造罪惡,又同時又在享受藝術的自由。絕對的醜化的惡,不會引起我們的恐懼,因爲我們相信那絕不是我們。但是,導演抓住了我們的心裡,知道我們心中總有善與惡的一面。揚惡抑善,藝術化的罪惡畫面讓我們感受到自身惡的一面在蠢蠢欲動。小醜就是一面鏡子,他的惡,是有誘惑力的,是藏在我們心底裡面的。小醜讓我們懷疑自己能否掩蓋住心中的惡,懷疑自己會哪一天突然釋放出心中的罪惡。這美化的罪惡,比醜化的罪惡更讓人害怕!

黑騎士與白騎士有什麽區別是?爲什麽蝙蝠俠是黑騎士?

騎士,就是指爲民除害的英雄。白騎士是指DENT,他衣冠楚楚,是政府的一員。他公開地與犯罪分子宣戰,通過法律懲治罪犯。他是個正義的化身,在民衆的視線中,是一個絕對的正面英雄。蝙蝠俠自然是個英雄,但他是黑騎士。他雖然申張正義,懲治惡人,但他的英雄行徑卻在黑夜裡進行的,有點不光彩。他在對付罪犯的過程中,使用違法越軌的手段,比如:他嚴刑逼供小醜,要求監視所有市民的電話係統。這些都爲法律所不容許的,所以,在政府眼中,蝙蝠俠是一個無視法律存在的違法分子。

再者,蝙蝠俠小時候目睹雙親死於罪犯手裡,於是發誓要制止所有的罪犯。長大後,他固執地執行著這個誓言,將自我的意志放在法律之上。他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建立的是一個沒有罪犯的社會秩序。有的心理學家甚至認爲他是一個社會法西斯分子(Social Fascist),因爲他要建立的社會秩序是極端的形態,完全出於一種個人自我意志,而不是民主思想。

爲什麽蝙蝠俠游離於法律之外?

這其實是一個經典的哲學命題:法律和道德之間存在著一個灰色地帶,或者說法律和正義並不是完全的交集,在一些情況下是兩者是自相矛盾的。舉個例子:在一個小鎮裡,一個父親在深夜裡發現兒子得了急病快死了,街道對面的藥店裡有急救的藥,但是藥店已關門了。因爲地處避遠,救護車抵達時,孩子怕沒救了。於是,這位父親決定非法闖進藥店,取走了藥,並救活了他的兒子。這位父親這樣從道德講是合理的,但從法律上講卻是不合法的。這就是法律與道德的矛盾。同樣的道理,蝙蝠俠爲了完成懲惡除凶的任務,往往就需要跨越法律的界限。許多情形下,如果他遵守法律,那麽他就不能夠更有效地懲戒罪犯了。舉個電影裡的例子,弋登警官(Gordon)代表的是官方的秩序維護者,他不可能犯法地去捉拿罪犯,於是他利用蝙蝠俠去做那麽他不可能做的事情。他叫蝙蝠俠去香港捉拿洗錢的人,並將他帶囬高登城。弋登的身份不能這樣做,因爲那觸犯了引渡的“法律”,衹有通過蝙蝠這黑騎士的身份才能把事情辦到。於是,蝙蝠俠半夜從飛機上空降至摩天樓上,把人綁走,再由飛機帶囬高登城,來去無形,游離於國際法律之外。蝙蝠俠可以說是“以暴制暴”。

法律內外合作,是打擊罪犯最有效的方法,於是有了弋登和蝙蝠俠的合作。所上面所請,弋登警官通過蝙蝠俠去越軌執拿罪犯;反過來,蝙蝠俠也需要弋登。蝙蝠俠雖然捉拿了許多的惡人,然而他卻沒有司法權,也不能殺死他們,衹能將罪犯交給弋登處理,讓法律來處理這些罪犯。所以,他們之關的關係,是一種互補的最佳拍擋。

爲什麽說小醜與蝙蝠俠既成對照又相似?

小醜與蝙蝠俠其是一對兒的,可以說小醜是蝙蝠俠的惡的一面。他們在一些方面是相似的:他們都戴著面具,都在夜裡行動,都通過恐嚇來達到目的(蝙蝠俠就是通過蝙蝠這個黑色的怪物形象來達到威懼罪犯的作用的),他們都使用了暴力,他們同樣是無政府主義者。上面提到小醜想建立一個無人性的混亂的極端社會,而蝙蝠俠也有一個極端的社會理想,他要建立一個完全沒有罪犯的社會,實現理想的秩序,爲此而無視法律,這也是無政府主義的另一個極端。爲此,小醜對蝙蝠俠說,我們在[人們]眼中都是怪物瘋子(We are both freak.)。當然,蝙蝠俠和小醜是正反兩方,他們的動機是完全相反的:一個是爲了懲惡除兇以覆行誓言,另一個是爲了製造社會混亂來取得變態的快樂。

爲什麽蝙蝠俠不把小醜撞死?

電影裡有這麽一幕,小醜則站在路中間,蝙蝠俠開著蝙蝠機車,開足馬力朝他撞過去。但在快撞上去的最後關頭,蝙蝠俠扭轉了車頭,避開了小醜,結果把車翻人倒,把自己撞了個半死。小醜是蝙蝠俠不共戴天的敵人,他殺害了蝙蝠俠的女友,但爲什麽蝙蝠俠有機會報仇雪恨,但就是下不了手呢?電影雖然沒有說明,但這裡涉及一種哲學,稱爲deontology(義務論)。根據這一哲學,評斷人的行爲之是非對錯,根據的是行爲本身,而不是行爲的內裡邏辑。比如說,士兵接受上級的命令,向平民開槍。士兵有沒有罪?根據這一哲學,有罪。因爲行爲的本身就是殺人,不管其動機是奉上級之命或是自願的,那都改變不了殺人的事實。蝙蝠俠固執地奉行著這一哲學,從不殺人。殺壞人,也是殺人。殺了人,他就與殺他父母的罪犯沒有區別了。

蝙蝠俠戰勝了小醜了嗎?

小醜了解蝙蝠俠的弱點,而且看透人性的惡,所以他的計劃都很成功。小醜通過把戲,讓人們遷怒於蝙蝠俠,因爲蝙蝠俠不肯公開自己的身份而使五個人失卻了無辜的生命;而警察也不相信蝙蝠俠,放警犬追趕他。蝙蝠俠作爲英雄,卻沒能拯救自己的女友Rachel,眼睜睜看著她死於小醜手下;而白騎士,雖然被蝙蝠俠所救,但卻被小醜弄成雙面人。蝙蝠俠是個失敗者。小醜說喜歡蝙蝠俠,因爲有他會更好玩。蝙蝠俠在小醜的面前,總是處於下風。即使蝙蝠俠拿住小丑進行審問也是失敗的,小醜將蝙蝠俠的拳腳當成是性虐侍的快感。(蝙蝠俠有個不好的傳聞:同性戀者,特別是他與羅賓的關係)蝙蝠俠爲了消滅高登城的罪犯問題,四處捉拿罪犯。城裡的罪犯力量被削減了,才讓小醜能夠乘虛而入,控制了黑幫,把高登城搞得更加可怕。蝙蝠俠就是這樣的一個失敗者,想做好事,結果都沒有好結局。在影片的最後,小醜失算了,人性並沒有完全的淪落,兩艘船上人誰都沒有按下炸彈的遙控器,蝙蝠俠才算有一點點的成就。

影片中有一句話很值得囬味:如果英雄死了,他將永遠是英雄,如果英雄活得長久,他總有一天會變成了壞蛋 (You either die as a hero, or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a villain.)這是說白騎士的蛻變,同時也是蝙蝠俠的寫照,也是現實歷史中不少人的寫照。

東東

2008年9月28日

你有這樣的誤機經歷嗎?

    當我提著行李箱走到登機口,那裡空蕩蕩見不到一個人,閘門緊閉著,機場工作人員也不見一個。我想我錯過飛機了……

在這之前的一個小時,我就通過了舊金山國際機場的安檢,進入候機大廳。我看了看表,舒了一口氣。心想,著什麼急啊?緊緊張張地一大早就起床趕到機場,還剩下這麼多時間,現在該怎麼打發呢? 嘿,正好經過個咖啡店,店外擺放許多桌椅,坐一下吧,舒緩一下神經啦,我平時就有這個神經過敏的毛病:上班路上擔心遲到,在家烤雞腿擔心烤焦了,坐飛機擔心誤機。時間就像我老闆一樣,給我很大的壓力。其實,沒必要擔心那麼多,生活本來就不應有這麼多的顧慮,這不,來機場路上的緊張心情,不都證明是多餘的嘛,生活嘛,應該輕鬆一些,悠哉遊哉一點。來來來,讓我把家裡準備好的東西拿將出來,細嚼慢嚥地品嚐品嚐。嗯,這酸奶再伴著堅果仁,又健康又好吃,這才是享受生活,我現在知道了,時間就是生活質量的保證,比如說,吃同樣的東西,慢慢地吃,我們是在享受食物,為趕時間而狼吞虎咽地吃,那是在受罪,會胃痛的,還有還有,吃東西的時候看書或者報紙,會更顯得休閒,就像桌子對面的那對老年夫婦,他們一手端著咖啡,一手拿著一本長篇小說在看,真有時間。我也得學一學,做個淡定的紳士,這將是我的人生理想。好,看一下拉斯維加斯旅遊行程計劃吧,查漏補缺。

算了,不看了,我有點困,早上為趕飛機起得太早了。這咖啡店正在播放的爵士樂真好聽,舒慢,閒適。看看這候機大廳的玻璃天花板,真高。天花板上的燈射下來柔和的光線,與自然光一模一樣。再看看咖啡廳對面的書店,雖然不算很大,但也琳瑯滿目,裡面各種膚色的讀者都有。好了,該走了吧,去登機口等吧。雖然我有時間,但也不能太大意,等等!書店裡面有個性感女子。短短的短褲長長的腿,寬鬆的白色T恤衫下擺被擰起來打了個結,露出結實的小腹,她頭髮紮起,低頭看書,脖子似有彩色的紋身。她可能有南美血統,肯定不是俄羅斯人,因為皮膚顏色較深。對了,你給我好好地站著別動啊,等我掏出個相機來拍你。嘿嘿,雖然離得有點遠,但我有長焦鏡頭。根據法律,在公眾場合拍公眾是允許的,否則偷拍明星的狗仔隊就不會存在了。但說是這麼說,還是有點不道德吧?嗯,不好,那對老夫婦放下書在竊竊私語,好像在談我。這樣吧,先假裝拍天花板的玻璃,然後神不知鬼不覺地拍她。去,去,去,走開,快走開!你這個胖子,你也看什麼書啊,你擋住我了,你也是酸翁之意不在酒吧,真是色鬼!別別別,我不是說你啊,美女,你不要走。別走,快按快門,唉,僅拍到半截身子,而且很模糊,實在遺憾。

好啦,這回真得走啦,再不走時間就緊張了。唉呀,不行,有情況,得上一趟廁所,肚子悶彆扭,可能是剛才吃的酸奶有問題,我一早出門就把它帶在身上,加州的天氣太熱了,所以它提前變質了。

這舊金山機場好大,廁所在一百米外呢。不好,我的肚子越來越沉重,痛阿痛啊!我不行了!我快走不動了,但還得走啊。舉步維艱啊,我現在這個樣子,就像個戰場上負重傷的戰鬥英雄,但仍咬著牙,意志堅定地朝著目標一步步逼近。呵,馬上就到了,終於到了。廁所啊廁所,你是如此之親切,此時此刻,你比任何美食都更具有吸引力。洗手池上有人在照鏡子整理頭髮,還有幾個人把手放在吹風機下,慢悠悠地翻動著手。你們這些人怎麼回事,都若無其事似的,怎麼不知道有萬分火急的事情正在發生,見死不救是吧?咦,不會吧?什麼,真的!所有的坐廁門都緊閉著,我挨個推下去,門都反鎖著,裡面都有人!我不敢相信,所有位置都爆滿了,這是哪當子的事,是誰在故意整我?我,我還能忍多久?挺住啊,挺住。深呼吸,沒事的。我從小到大還沒有一回失禁過,放心吧,我會沒事的。“對不起!”後來傳來一個男子的聲音。原來,在我緊張的時候,我把行李就散放在地上,擋住了部分過道,此刻有人要通過,我都快站不住了,還得強忍著把行李拿起來,這簡直是落井下石嘛,啊,天啊,快點吧,你們這些門裡面的人,你們打算蹲一個世紀嗎?快點收場吧!對了,我能不能大聲地開口,請求他們快一點啊?我實在是著急啊!可這怎麼說出口呢?難道可以說:我快忍不住啦,你們哪位幫幫忙,快點擦屁股出來,好換我進去?不行,這太丟臉了,周圍的人都會笑我的。我好窘啊,我現在的所有人生理想,就是佔一個廁所位置,其他的別無所求。

嘩啦——太好了,有人按了沖水按鈕了,門閂響了,門開了,人出來了,我如蒙大赫一般。情況大有好轉了。唉 ! 下回不再吃自帶的酸奶了,差點沒把我給搞死,現在一切都好了,唉! 對了,飛機,糟了!我還剩下多少時間?我得抓緊了!可是,這能抓緊嗎?這事情做了一半就走人多不爽啊。好啦好啦,快快快。

快快快,我的登機口是幾號?快看,87。好,這是哪?才81,我的天!快走,我現在的所有人生理想,就是趕緊到達登機口。“對不起讓一下”,“對不起,借過。”這機場的平行電梯真窄,前面站一個人就擋住了半條通道。我小跑著,以各種不同的身體姿勢越過一個個人體和行李障礙,殺出一條血路,直奔向前。從 81到87,怎麼有這麼遠?我要是能飛就好了。85了,快了,還有兩檔就到了。飛機啊,我是你好兄弟,你可要等等我啊,我是個好人啊,我向來是個準時的人,這次是個意外,你要寬容一些啊。

這是87嗎?沒錯,是87。可是,可是怎麼沒人呀?連機塲工作人員也不在,這怎麼可能?看幾點了,還有十分鐘啊,確確實實還有十分鐘啊,是不是我的手錶慢了?不對呀,機場信息顯示牌上也是這個時間啊。糟了,我想起來了,美國的機場閘門都是提前十幾分鐘關閉的。

閘口的機場工作人員終於出現了。“很對不起,你來晚一步了。飛機已經開始移動,你隔著這玻璃可以看。”果不其然。衹見那波音777飛機正在慢慢地離開閘門。瞧它那個樣,張著翅膀,挺著鼻子,翹著尾巴慢慢地轉身,一幅對我很不屑的樣子。你這飛機兄弟也太絕情了!就走就走,也不等我一等,把我一個人落在這裡。

唉,眞該死,就差一點點。唉!都怪剛才在廁所裡洗手之後,因為環保習慣,我沒用紙,而是用吹風機風乾手,旺費了保貴的半分鐘。唉!都怪那瓶酸奶,我帶上它是為了省錢,不想在機場買吃的,唉,省這點小錢代價太大了。唉!都怪我裝成慢條斯理的風雅紳士,我根本就不是,我只是個打工者,被時間催著趕著直至屁滾尿流的傢伙。唉!都怪剛才看那美女,看了也就看了,還偷拍什麼啊?浪費時間,俗氣,低賤。唉!其實,歸根結底的原因,是我沒有預留寬裕的時間來應變。唉!悔不該,我從今往後,不管做什麼事,我都一定要提前提前提前!切記切記!好了,算了,自我檢討做完了,太多責怪自己也沒用,飛機已經走了,我吸取教訓吧,下不為例就是了。

“我們剛才傳呼你的名字幾回了。”機場服務員指的是機場廣播。可我沒有聽見呀。你們美國人五音不全地喚我的中文名字的時候,我正是五臟俱裂地忍著等著廁所的位置,哪能反應過來?

“你唯一的選擇是改到下一班機,五個小時之後起飛。”旅客服務部的經理說。啊?五個小時?開車從舊金山到拉斯維加斯說不定用不了五個小時呢!唉,還是認了吧,凡事想開些,自己找樂,時間很快就會過去的,這樣吧。我再周圍轉轉偷拍美女吧。

東東
2011年6月

战争只有细节,没有是非-- 《折弹专家》

《折弹专家》获得奥斯卡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电影成功地找到了电影的艺术虚构与内容真实性的平衡点。也就是说,电影表现了真实战争的心理感受,美国老兵看后称赞电影所描绘的大部分战争细节是非常准确的;同时,电影又能够合理地艺术化,使其符合观感心理。完全的写实拍摄会让观众觉得无趣味,完全的艺术化又会让人们觉得是在虚构。为了达到两者的平衡,这部电影突破了好莱坞影片惯常的模式。

好莱坞商业片的一个模式,就是留下悬念,埋下伏笔。也就是说,在情节演进的过程中,前面的情节要特意为后者留下点线索,让人大概预计故事会往哪个方向发展。比如,导演会选用一个看似多余的特写,或者在对话中穿插进一些关键字眼,将你的注意力放在这些多余的东西上,你就会去想,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肯定与这些东西有关。这就把电影的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电影紧凑而且逻辑分明。在《折弹专家》这部电影里,没有设置这些伏笔。电影自始至终,都让观众完全不知道情节将往哪里发展。这不正是战争给人的真正感受吗?战争中的士兵,是没有线索可以预知哪一天就会突然碰到自制炸弹而死亡。

好莱坞商业电影很注重节奏。比如说,电影上一个场景是紧张的马路飞车追逐,下一个场景往往就是一小段轻松的幽默或者不太紧张的情景。这样做是为了让观众喘息,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紧张的场面。这些电影情节反复调动着观众的情绪起伏,直到电影的高潮才结束。但是,在《折弹专家》里,导演故意不安排这些起伏。电影的开始和结束都一样的紧张,中间部分更没有给你喘息的机会:炸弹,随时都可能会爆炸,拆弹的人随时都会命归西天,让人感到窒息。导演这样安排,让观众感受战争那持续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息。

好莱坞战争商业片喜欢造英雄,进而或歌颂或反思战争的价值。这部电影则不然,它并不把立论放得那么高,它只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把折弹的物理的和心理的细节表现出来。影片只有细节,没有全景。普遍的战争片子,既有前线士兵,又有后方的政府,既有我方,又有敌方。这样是全景式的铺阵,而这部电影则故意不这样做。全景式的战争片既有娱乐性又似乎有一种思想深度,让观众对战争进行全方位的深层思考。但是,《折弹专家》没有这种故作深沉的思考,它并不引导价值判断。它只是将观众放到一个非常详细的战争细节里。如果普遍的战争片给你的是一整幅地图,让你进行战略的思考;这部电影就给你的是一个放大镜,让你看清楚地图的一个小角落,但不让你看整幅地图。只专注于细节这种特点或许是女性导演独有的视觉吧。这个视觉很特别,不落俗套。

《折弹专家》采用平白的摄影方式,全部采用手持的摄影,而且很少采用音乐渲染气氛,电影的背景声音大部分是战场的声响。这些特点,给人一种不加雕琢的感觉,增加了逼真感。这种写实主义风格可能会令观众觉得有点闷,但这并不影响影片的艺术性,影片的艺术价值在于那些非常细致的战争细节,给人耳目一新。

不足之处:故事有个别失真的地方。比如说,有些美国老兵指出,根据美军的惯例,不可能让三个士兵这样单薄的力量去一个小巷子里面持行任务的。再者,手持的拍摄方式使画面晃来晃去,让眼睁看了很不舒服。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其中有一个政治原因:奥斯卡需要把奖项发给女性导演,以显示奥斯卡的多元包容能力,此前从末有女性获得此奖。如果拿开这个政治原因,这部小制作的B级电影还能否获奖,那就很难说了。

 东

2010年4月

朝鮮集中營:亲人相残而不自知

说起集中营,我们都知道纳粹集中营,前苏联的政治劳教所,咱中国所谓的“十年浩劫”也有之。这些臭名昭著的集中营都早打入历史的耻辱柱。然而,在2012年的朝鲜,政治犯集中营仍然在大行其道。这本由美国《经济学人》记者写的新书,采访了从集中营里逃出来的朝鲜青年Dong-hyuk,揭露了朝鲜集中营的种种非人情景,令人心寒。Dong-hyuk是出生并长大在集中营里的,他的故事与其他逃离集中营的政治犯的故事有所不同。这是这本书的看点。

集中营里的生活是怎样的?这很容易想像出来。根据Dong-hyuk在书中的自我描述,生活在集中营只有一种人生结局:做苦力直到死去。吃的东西永远只有一样:玉米粮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东西。穿的是永远是监狱发的衣服,睡的是水泥地,没有被子枕头。所做的苦力,主要是农活、工厂、煤矿的粗重活儿。饥饿是常态。有时捉老鼠和昆虫来填肚子。人被当成牲畜。

集中营的教官及狱警拥有生杀大权,纪律是很明确的,要么绝对服从,要么就是死。有个小女孩,仅仅是因为在口袋里藏了一小些食物,违反了纪律,被教官发现了,当场活活把她打死,以教育其他在场的人。Dong-hyuk等小朋友就眼睁睁地看着,但心里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因为觉得她做错了事情。

第14集中营是朝鲜所为人知的六个大集中营之一,大概有1.5万人。这集中营已经存在半个多世纪。其作用在于整治政治犯,起威吓的作用。这是国家机器用恐吓的手段来达到专政的安稳。前苏联中国都有类似的政治集中营,但只有朝鲜的集中营最持久。而第14号集中营是朝鲜所有集中营中最残酷的,因为许多政治犯都被认为是很危险的。集中营里设有公开的处决行刑场,犯人都被迫去观看处死犯人的现场。(Dong-hyuk从五岁时就被迫观看处

死犯人。但小小年纪不懂事,他并不懂得那是什么一回事。)

朝鲜一直坚称没有集中营,但现代的军事卫星是能够看到一切地面的活动的,集中营的情况是很清晰的。据称这集中营建在一条河边,这条河的上游还建了一个发电站。发电站的主要目的,是向集中营供电。而供电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让集中营四周的电网有高压电,以防止犯人逃跑。(朝鲜的电是很不可靠的,经常会停电。)

集中营的故事都是很难读下去的,因为这是最扭曲人性的地方。我认为全书最令人难受的,不是Dong-hyuk如何越过死亡电网逃生,而是他与他生父生母之间的关系。他的母亲在集中营中生下他,但他的启蒙教育都是集中营的教官及狱警。他不懂得什么是亲情。他的母亲对他来说只是一位狱友而已,而且是一个经常和他争夺食物的对手。他有时肚子太饿了,就去偷他母亲的东西,结果就挨她一顿打。他的哥哥对他来说也是他的食物竞争者。

这种亲人间的竞争关系,是很可悲的。更甚的是,Dong-hyuk还出卖了他的哥哥和母亲。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晚上,才满13岁的Dong-hyuk被告知回家睡觉。半夜间,他被家人吵醒,他听见哥哥和母亲在谈论逃跑的事情。他一下子警觉起来,一直以来,他都住在所谓的学校里接受洗脑教育。这时他的脑海里浮现了教官的教导:如果发现有任何人尝试逃跑,必需立即报告警卫。于是,他佯称上厕所,悄悄地跑出家里,他找了一个同学,和他商量之后就

决定去告诉一名值班警卫。值班警卫报告了上级,上级马上上门把他的哥哥和母亲抓进地牢。由于这名警卫并没有告诉上级Dong-hyuk是报警人,所以Dong-hyuk也被一并送到地牢。在那里,他遭受了火烤的酷型。这还不算,他还在处决现场观看他的母亲被活活吊死,他的哥哥被枪决。而他,直到多年之后才知道自己做错了!!

Dong-hyuk逃跑的经过是挺具戏剧性的。他渐渐长大,他认识了一个政治犯狱友,这狱友告诉他外面的世界,触发了他的好奇心。23岁那一年,他们俩决定一起逃跑,计划很简单:越过电网,逃向中国。机会终于来了,他们有一天被安排在电网附近劳作,趁人不注意,他们悄悄地跑向电网。Dong-hyuk不小心滑倒了,于是他的狱友率先跑到电网边上,他用身体压下电网试图翻过去,但高压电一下子把他电死了。Dong-hyuk从狱友的身体上翻过电网,因为狱友身体为他挡去了一些电流,所以虽然他感到电击,但仍然能够成功翻越,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腿触到了电网,被严重烧伤了。但他总算了获得了自由。

本书中总算可以透点气的部分,就是他刚刚逃出来的时候。第一次享受到自由的滋味,那是毕生难忘的。集中营的外面仍然是朝鲜的地方,朝鲜在外界看来就是一所大监狱,但对于刚脱离虎口的Dong-hyuk来说,对比之下,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人们可以自由地走动,没有别人命令你做事情,人们可以上市场买东西。

然而,这种惊奇感很快地消失了,代之的是一大难题:逃出来之后又能怎样?Dong-hyuk现在住在汉城,有时还会去美国。他接触了外界,才渐渐懂得了自己对其兄弟母亲所做的是不可饶恕的罪行。而他活着的每一天,都要面对这种罪责。而从小出生并长大在集中营中,对他的人格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他没有生存技能,他又能怎样,他能适应吗?他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未来。虽然逃离了集中营,那里的深深的烙印,他能走出阴影吗?Dong-hyuk自己也不知道。

朝鲜集中营的故事并不罕见,我觉得这本书最不同的地方,在于Dong-hyuk是唯一出生在集中营而逃出来的人。也就是说,他出生时已经是在地狱里了,这就很不同了。他的整个人生价值及观念,都是集中营教给他的,那种残暴血腥,对他来说是一种正常的生存状态。出卖亲生骨肉,目堵他们被杀害,而不觉得有什么。这跟一般的政治犯所描述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政治犯知道集中营内外之不同,非常痛苦。而天真的小孩,从小就被洗脑,倒是适应了非人的生活。但正是这种习以为常最令人胆寒。亲人相残而不自知,集中营里把最起码的人性都泯灭了,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Don

g-hyuk的故事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他很敢讲。朝鲜的国家恐怖措施是很可怕的,如果你触犯了国家,那么不但是要你的死活,而且要连诛三代,即是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都必需是同罪。许多的集中营里的犯人,都不是直接的触犯国家的人,而是被连累进去的。所以,为了避免亲人被连累,即使是逃离了朝鲜的人,也是尽量保持沉默。而Dong-hyuk没有亲人,所以他敢于把一切都暴露于众。Dong-hyuk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够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国际社会(比如六方会谈)关注的是朝鲜的核武问题,对于集中营的残酷,并没有关注。他认为所有的集中营都应该被关闭。

Escape from Camp 14

副标题: One Man’s Remarkable Odyssey from North Korea to Freedom in the West
作者: BLAINE HARDEN / Shin Donghyuk
出版社: Viking Adult
出版年: 2012-3-29
页数: 224
定价: USD 26.95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0670023325

 

誰敢嫁給媽媽的兒子?

不要嫁给妈妈的儿子,这是一句在北美比较流行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丈夫和他的母亲关系太过密切,受他母亲的影响太多,那他将不是个好丈夫。另一种说法是,如果一个男孩和他的母亲过于亲密,就会缺乏男子气概和造成其他一些问题。这本书探讨了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并对这些观点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认为一个男人从其母亲身上会得到更多的正面影响。

《儿子和情人》这部外国小说,或许大家都读过。在北美的大众眼光里,儿子和母亲的关系,往往会被认为是有问题的。情景喜剧片《Everyone Loves Raymond》在北美是很流行的电视节目,这片子就是关于这一个题材的。RAYMOND就是一个典型的“妈妈的儿子”。他已经老大不小了,但其母亲仍然是每时每刻都出现在他的生活细节里,剧中的矛盾就在于他的爱情事业与其母亲的关系。这一节目将儿子和母亲的关系变成了笑料。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如果儿子与其母亲太近,那婆媳关系就更难处理。

大部分人认为,母亲和儿子的亲密关系是一种比较有点“不健康的”。相比之下,儿子和父亲的关系,女儿和母亲的关系,女儿和父亲的关系,都很正常,没问题。如果儿子和父亲走得过,那他将学会如何用男人的角度去应对这个世界;女儿本来就应当向其母亲学习;女儿和父亲很亲密,那也是非常正面的关系。为什么唯独儿子和母亲的关系就有问题呢?答案是:儿子会被其母亲女性化。

这种偏见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弗罗依德(FREUD)的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弗罗依德对于人与人的关系都用性的角度来解释,儿子脱胎于母体,其行为总摆脱不了其生母的影响。于是人们会自然地推理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儿子的生活和其母亲关系很密切,那他将更加地受到恋母情结的影响,这不利于他成为一个心理健康成熟的人。当然,弗罗依德的极端的说法早已没有市场了。但是,儿子和母亲的负面关系却仍然是一种普遍的观点。

作者提出相反的观点,她引用了一些事实去说明,母亲对儿子有许多的正面影响,尤其在情感方面,可以让儿子得到更多的支持,更有同情心,等等。所以,不要以为妈妈的儿子就不能嫁,不要以为儿子和母亲太亲近就有问题。最后我想到了另一个电视节目《The Family Guy》,这是一部荒谬的动画喜剧,里面的小男孩是一个心理变态者,整天想着如何杀死他母亲。这部喜剧也是对儿子母亲关系的讽刺。[booknet booknumber=”9781583334577″ templatenumber=”1″]

女性思維是天生的嗎?

男女有别,这句话包含有好几层意思。其中的一层是:男女的生理基因是不一样的。从生理解构上看,这个命题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大脑的结构是否也存在基因的差别呢?看看以下这些常用的说法:男生有更好的数学理工科头脑,女生比较适合文学诗歌;男人天生是领导者,女人天生是呵护者;男人创造了社会文明,女人孕育延续这些文明。这些流行的说法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上面的,这个前提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大脑神经结构是不一样的。有科学家通过MRI扫描技术证明了这种差别的存在。然而,站出来反对这种科学论证的大有人在,Cordelia Fine 就是其中一位,她写的这本书,主要就是反驳证明男女有别的科学论证。

Oxytocin是科学家发现的大脑皮层里面的一种荷尔蒙。它分泌的多少会影响人的行为。Oxytocin 可以理解成为是一种母性的荷尔蒙,在妇女怀孕及产后,Oxytocin的分泌特别多,这解释了为什么产妇都显得特别有爱心,这是内分泌的结果。简单地说,Oxytocin少的人,同情心就很弱。而科学家通过对男女进行取样分析,发现女性普遍的Oxytocin 比较男性高(女性即使是不怀孕的时候也比男性高)。由此从基因学上证明了女性是呵护者的 社会角色是天生的。

对于这些科学如何反驳呢?这不是很确凿吗?但作者并不以为然,她认为对于Oxytocin的研究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实际上,我们对于Oxytocin了解甚少,它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还有其他的复杂因素都会影响人的行为,很难以一种荷尔蒙来断定女性整体的基因行为习惯。

男女大脑有别,这种理解是很根深蒂固的。根据作者的看法,这种看法最早来自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1797年, 一位英国的神教徒 Thomas Gisborne 写了一本当时的畅销书,叫 An Enquiry into the Duties of the Female Sex (对女性的义务的探究). 书中就谈到了男女的大脑是两种不同的结构。以Cordelia Fine的观点,这种不同是没有说服力的根据的。

Delusions of Gender: The Real Science Behind Sex Differences
作者: Cordelia Fine
出版社: Icon Books Ltd
出版年: 2010-9-2
页数: 320
定价: GBP 14.99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1848311633

 

理解並主宰我們的行爲习惯

The Power of Habit

阿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的惯常动作决定了我们是谁……杰出成就,并不是刻意使然,而是习惯使然。”习惯的力量(作为这本书的书名)是不能小看的。这本书让读者了解什么是习惯,并提出我们如何主宰习惯,而不是让习惯主宰我们。首先,习惯是什么?习惯的行为不需要做出判断的,习惯不需要思考的,习惯就是最自然地的动作。有科学用脑扫描等科学方法对习惯行为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在进行习惯行为时候,其脑部活跃的区域,是人类最原始的脑部区域。(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脑部有过质的变化,现代人的脑部是分成几个区域,不同的区域掌管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也有高低之分,如人类的辩证思考,都是集中在前脑,前额的位置。)这也就是说,习惯的行为几乎是一种本能了。

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刚学会开车。初几次把车倒出车棚,你都需要全神贯注。一段时间后,你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车开出去了。这就是因为倒车这个动作,已经从有意识的思考,变成了无意识的习惯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一边倒车,一边腾出脑子去思考别的事情了。习惯的行为,为我们省了许多事情。要是每天每件小事都要进行大脑的思考,那我们就会很累,也不可能同时做几件事情了。从这一点上讲,习惯是非

常必需的。

习惯有好有坏。有的人认为坏的习惯一旦形成,就非常难改过来了。其实不然。首先,让我们看看习惯由什么组成的。习惯是由促发物(CUE)、惯常动作(ROUTINE)和回报物(REWARD)组成。举个例子:我(作者)每天下午三点多,我就要到工作间的休息室吃甜点。这是我的习惯,如果我不吃,那我就觉得很不舒服,无法继续剩下的工作。在这里,促发物是时间:当我的手表跳到三点多的时候,我的习惯行为就被促发了,马上就想到了吃甜点。惯常动作当然是吃甜点了。而回报物是什么?是那甜甜的东西吗?其实并不是。对于回报物,我们往往并不知道。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对于自己的某些习惯感到不解,因为这些习惯是很不合理的,但却成为了习惯。回报物是需要认真的观察才能找到的。回到吃甜点的例子,作者认为,其实他的回报物并不是甜点本身,而是在吃甜点时能够和朋友同事聊聊天,放松一下神经,这才是真正的回报物。

了解了习惯的组成,就有可能改掉一些坏习惯了。吃甜点有客健康,是个不好的习惯,要改掉。怎么改?摒闭促发物行吗?不行,每天三点钟,是无法回避的。改掉习惯的关键在于回报物。当我找出了回报物是和同事聊天后,那么,惯常动作就可以改变了。我就做出以下的行为:每天下午三点,我照样停下我的工作去了休息室,但现在我不吃甜点了,我只做一件事情:与同事聊天,但就是不吃甜点。不久,我吃甜点的习惯就改掉了。因为,我去掉了惯常动作,但仍然得到回报物。

北美有个戒烟的组织叫AA,是最出有效的戒烟组织。他们的做法,在道理上和上面提到的吃甜点的例子是一样的。不少人吸烟,其真正的回

报物是无所事事地和人瞎聊上几分钟,AA于是提供了各位烟民聚成一个小组一起瞎聊的机会,但许不吸烟。这样,上瘾者可以得到

和人们聊天的放松的机会,自然就不会对吸烟有很强的欲求了。

作者是纽约时报的商业记者,对于神经科学颇有了解。该书的另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的许多行为,我们以为是经过考虑后的决定,其实并不是,其实这些行为只是一种习惯,未经大脑的习惯。把握我们的习惯,就能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苏东悦)

The Power of Habit

副标题: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
作者: Charles Duhigg
出版社: Random House
出版年: 2012-2-28
页数: 400
定价: GBP 17.88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1400069286

藝術美是一種人的本能嗎?

The Art Instinct

在传统的艺术史范畴里,艺术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康德叔本华的哲学里,艺术是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在今天,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艺术进行了自我否定,但艺术的光环依然四射,艺术仍然是高层次的文化现象。然而,美国一名哲学家Denis Dutton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他写了一部书《艺术本能》,从达尔文的生物自然法则来解释艺术现象。读完他这本书,感觉就是: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由我们体内的原始的基因使然,艺术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的外延。

Dutton探讨的主要命题是艺术美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通常都是哲学及美学的领域,Dutton却从达尔文的学说去寻找答案。这里所说的艺术,并不是广义的艺术,而专指美的艺术,观念艺术先锋艺术是不在讨论之列的。我们都知道,每件艺术品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但其中的艺术美却是世界性,没有文化界限的。Dutton举例说,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近有树木花草,远有碧海山黛,上有蓝天云彩,还有一条曲折小径由近及远,消失在远方。这样的画,即使是那些一辈子没亲眼见过实景的人,也都会觉得美。也就是说,有些美的因素,是跨文化的,没有边界的。其他的例子是数不胜数的:如贝多芬的曲子、莎士比亚的文学、美国的爵士乐,都是全球性的。假如艺术真的是纯粹的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是有边界的),真的需要文化熏陶,那如何解释这种世界性共通的审美特性呢?

所以,Dutton开始论说达尔文的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EVOLUTION或译《演化论》)是包括两方面的机制:一方面是众所周知的“物竞天择”(NATURAL SELECTION),生物只有适应其环境,才能够繁衍生息。长颈鹿的脖子、变色龙的皮肤就是例子。另一方面是“异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异性选择最典型的例子,是开屏的孔雀。这孔雀屏是很不实用的玩意,拖着这挡风的尾巴,很容易被猎物吃掉,所以是不适应环境的,是反“物竞天择”原则的。但为什么要这样的尾巴呢?因为异性选择,因为美,可以吸引异性。爱美之心,何止人皆有之,动物亦然。原因如在?美可以引起感官的刺激,尤其是可以不经直接的接触而引起感官的刺激,可以促进异性相吸,有利于物种的繁殖。

从Dutton的观点推论出来,艺术美与孔雀屏其实差不多是一回事。一件艺术品能引起我们美的感叹,一般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第一是珍贵的材料,如金、银、丝、大理石。如中国蜀文明由金铂做成的“太阳神鸟”,如古希腊由大理石砌成的雅典卫城建筑群,中国用丝绸作画布的宫廷画,都是美不胜收的艺术品。其艺术美与其材质不无关系。这些材料,彰显艺术的创作者或所有者拥有社会资源。第二,艺术之美需要是人工制成。人手做出来的东西,会更有趣,更有自然的美感。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多有提到“巧”字,即心灵手巧。我们鉴赏艺术时,往往会说:“哇,他把每一根头发都画出来了”;或者说,“哇,他弹钢琴一个音也没弹错”。(现代社会也一样,手工做的产品才更美更高档次。)在达尔文的理论系统里,透过这些巧手的艺术品,显示了这个制作者拥有更好的脑手协调能力,意味着有更佳的生存能力。第三,艺术美必需是无实用价值的,必需是浪费资源的。比如说钻石,无非是块石头,一无用处。这种资源的浪费,表明了所有者拥有许多的资源,无所谓。所有这些特点,在本质上与孔雀的尾巴是一样的,那无用的羽毛越多,颜色越鲜艳,越是一种资源的彰显,于是越吸引雌孔雀。

为了更进一步用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艺术美,Dutton在书里还举了一个很具说服力的考古人类学的例子。我们普遍知道的最早的人类艺术是山洞画,如在现法国的Lascaux的山洞画,约一万五千年前。但有的考古学家认为,在十万年前就有了用动物骨做成的项链。而有趣的是,考古学家还发掘出更早的石器时代的一种石斧。这石斧的器型很特别,经研究后发现其并不是用来切割猎物的,它很可能是原始人的艺术作品,目的在于显示自已的心灵手巧,炫耀自己能够作出精致的石器,显示了他有更多的资源(如多余的时间)。这内里的生物逻辑,与现在的艺术美是没有两样的。

Dutton的结论就是,我们的艺术品味,归根结底是来自于达尔文的异性选择。按照他的结论来看待艺术,艺术美并没有那么神秘和崇高。他说,“现在是时候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艺术美了”。可以想像,他这种提法肯定会遭到许多人否定。所以,他在美国TED的演讲的最后,淡化了他比较极端的提法,而承认文化对于艺术的作用。他说:艺术是同时由人的本能和后天的社会文化所左右的,文化当然会影响我们发现艺术美的角度。

Denis Dutton于1944年在美国出生,八十年代以后在新西兰(University of Canterbury)任教授,直到2010年去世。

The Art Instinct

副标题: Beauty, Pleasure, and Human Evolution
作者: Denis Dutton
出版社: Bloomsbury Press
出版年: 2010-02-02
页数: 282
定价: USD 15.00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1608190553

生育重男轻女的社会问题

Unnatural Selection

非自然的选择(Mara Hvistendahi)这本书关注亚洲的重男轻女问题。首先,作者列举了数据,因为近十几年的人为的择性生育,亚洲总共减少了1.6亿的女性人口。這一问题除了中国之外,在南亚国家、东欧国家、中亚国家(如阿赛拜疆)问题同样很严重。在东欧国家,重男轻女主要发生在中产阶级家庭,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他们只要男孩,不要女孩。在印度,如果家里有男孩,那么这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就相应提高了。对于一个母亲,如果她们能够生男孩,那么她在姐妹圈里就得到更多的尊重。
这种重男轻女是有由来的。在人满为患的南亚国家,出于对人口的控制,在六十年代,采取了一种的国家政策,就是鼓励生男婴,少生女婴。这里

的逻辑是:因为只有妇女才能生育,妇女减少了,人口就减少了。但是,后来这些南亚国家才明白,实际上,流产要比择性生育更能效地控制人口。

男女比例生调有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呢?首先是社会犯罪律升高。因为社会上太多的睾丸素和男性荷尔蒙了。再者,贩卖女孩的社会现象大增。这在中国就很常见,做父母的为了得到媳妇,不惜到外地买个女孩来,像云南等落后地区,经常女孩被卖到外地。其次,女性受侵犯的可能性增加,因为男性太多,对女性的性需求大,于是更多的女性被迫充当妓女。另外,重男轻女还会造成人口的不正常增加,这是因为女婴的父母,不断地生,直到得到男婴为止。

在亚洲,韩国是唯一个亚洲国家中男女比例最平均的国家。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印度已经立法禁止使用超声波技术来检验胎儿的性别。通用电器生产的便携式超声波仪,在亚洲拥很大的市场,曾经大受欢迎,因为孕妇可以在家里轻松地自我检查。现在,在印度这种产品已被禁止。

作为一个西方女性,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关注亚洲的社会问题呢?这位作者认为,她也是女性,所以很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虽然她不在亚洲长大,但是看到女性不断地减少,她感到不安。她曾在中国生活过较长的时间,她列举了一些切身的感受说,在她到过上海、杭州的几所幼儿园里,满眼望去,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是男孩。男女比例失调是非常明显,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Unnatural Selection

副标题: Choosing Boys Over Girl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a World Full of Men

作者: Mara Hvistendahl
出版社: PublicAffairs
出版年: 2011-6-7
页数: 336
定价: USD 26.99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1586488505